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Z6尊龙新版官网入口习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为了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日前,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调研。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学校思想工作和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了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为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总关于高校人才培养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精神,将大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德育教学,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学科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改革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向纵深开展。 2013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开展以“德融课堂”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9年7月,学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院,同年9月,在山东省教育厅指导下,依托该研究院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校(院)坚持系统设计、重点突破、实践创新三原则,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实践课程思政体系,联合省内十余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通过组织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引导全省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山东路径,对推动区域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中心牵引、四级联动,推进课程思政深度协同发展。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牵引力,深入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规律,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新理念、新手段和新途径,建构“中心学校院系教师”的四级联动课程思政管理机制,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全方位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思政课共建共享新模式,以先行者的姿态开辟了一条课程思政建设的山东路径。 自2013年以来,学校持续推进以“德融课堂”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国内起步最早的、成效最突出的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之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承担起组织开展全省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活动的重任。通过对课程思政理论、体制机制、模式、内容、方法、创新的调查研究,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探索。 围绕创建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立中心、学校、院系、教师的四级联动机制,立足教学实践,为课程思政提供了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教研体系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通过集合自身和全省的优质学科专业和教师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示范课程和示范项目的共享共用,在省内形成了学校、学院、教师等全主体,制度文件、教学指南、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全要素,教学准备、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等全环节,以及贯穿入学教育、课堂教学、毕业教育全周期的课程思政联动体系。 此外,依照《实施意见》的有关指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也为推进山东省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搭建起中心规划、联建联用的教研实践共同体。发放超过十万份的调查问卷,形成《山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调研报告》,建设经管法类等7个虚拟教研室,牵头组织联合教研;统筹规划师资培训、教学竞赛等实践活动,聚焦课程思政实践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理论研究,实现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与教师实践一体化推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教授周向军表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联合山东省多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基础扎实,带动性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山东路径,对推动区域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和合共进、以文化人,统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建设。作为山东省课程思政建设的先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秉承“和合共进”的发展理念,在山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联合多所高校,构建起“高校聚合、资源整合、课程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实现高校间课程思政建设相异相补、协调统一。通过结合新时代特点和山东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各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深入挖掘齐鲁优秀文化资源以及校情、校史中的文化元素,厚植家国情怀,讲好山东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体现修身、为学、处事、明法、守礼等具有山东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凝练出了“一校一特色”的山东品牌。 勇担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在实践层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系,推进思政教育走深走实。以校史为线索,开展“红色起点”主题展览。在建党百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带领学生缅怀先烈,重温砥砺奋进的岁月。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将山东红色教育场馆如济南战役纪念馆、胶东育儿所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等列入课堂教学资源,在日常课程中注重讲述孔繁森、焦裕禄等榜样事迹,让学生直观、全面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积极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借势“山东文脉”工程,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将儒家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等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开发了“山东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等56门特色课程,编写了“新六艺第一课”等61本涵盖教材、编著z6尊龙凯时、集刊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用书。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教授黄蓉生认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工作起步早、行动快,出版了诸多教学成果,在山东省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带动了各高校课程思政的交流互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智慧课堂。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校科研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步骤。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王英龙认为,应综合施治、显隐并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课程思政。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综合应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科技媒体的作用,实现“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升级迭代。近年来,学校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技术支撑,为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围绕科研与教学两大核心任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引进智慧黑板、多功能一体机等设备设施,实现“一个课堂、多样教学”,有力改善了教师的授课环境,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依托济南超算算力资源,升级改造智慧服务门户,聚焦智慧教学与智慧科研,建成基于超算的教学实训云平台、科研数据资源服务平台、校园云服务等重点信息化项目,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创新。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z6尊龙凯时,弘扬精神,学校成立了VR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互动课堂。VR即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还原现实世界的场景和事物,打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基地采用230LED环绕式巨型屏幕,融合全景VR、立体投影显示技术、多通道视景同步技术、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等,呈现视觉盛宴。突破传统文科类虚拟仿真项目功能单一、互动性差等应用瓶颈,基地内嵌了三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第一类是虚拟场馆,以虚拟仿真形式引入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包括党史体验馆、解放战争纪念馆、强国之路系列之中国海洋、中国航天、伟大复兴等九个红色教育场馆,高度复原现场,使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活起来”,师生不出校门即可穿越时空,追忆峥嵘岁月;第二类是体验式资源,包含长征时期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等场景,将传统的讲授教学变为体验教学、实操教学,学生还可以根据画面进行选择,推动剧情进展,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事件的记忆与理解;第三类是教学视频,诠释了“沂蒙红嫂”“孟良崮战役”等带有地域色彩的红色经典故事,也用身边“接地气”的感人事例引发学生共鸣,在不断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课程思政制度建设。习总指出:“思想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优化工作体系,保障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推进。在调研座谈环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郑传芳对学校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党政工作合力,注重顶层设计,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方法科学,技术手段先进,抓住课程思政建设关键环节,成效显著。 发挥领导班子示范引领作用。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做好课程思政的根本保障。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校领导亲自带头谋划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和系统推进。校(院)王英龙率先垂范,每学期开学都会亲自走上讲台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共话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夯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和、校长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的示范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 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改革与建设,制度和机制创新是关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把推进课程思政当作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学院党委+党支部+教师”的“联动”“逐层引领”为模式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办牵头抓总,团总支协同联动,党支部与教研室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务求实效,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课程思政建设局面。学校坚持系统设计、重点突破、实践创新三原则,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体系,即由一个课程思政领导小组;《齐鲁工业大学关于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开展“德融课堂”工作的意见》《齐鲁工业大学“德融课堂”实施方案》两份指导文件;新生入学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德融课堂三类德育课程构成的“123”线下课程思政体系,以及线上培训、教学督导、典型示范三方面引导教师个性化探索的“3+X”线上课程思政体系,保障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和全方位落实。 完善激励机制,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全面落实教师岗位责任,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发挥教学组织在教师队伍培养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激励机制,全面推动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树立,形成课程思政育人自觉,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本领。校(院)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指导和培训活动,切实帮助一线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创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通过岗前培训、校级院级督导进课堂、课堂思政教学竞赛评比等措施不断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培养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形成了“周观摩研讨、月交流培训”双线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次教师教学发展专题培训,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次教学设计专题培训,累计组织100余次,参与教师超过3900人次。近两年,教师团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16项。获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个,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49项、教学成果奖34项。涌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一批教书育人楷模。教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84.11%的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完善激励机制,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教学同向而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学校建立了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和示范引领机制,经常性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在校内营造课程思政“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依托“德融课堂”及线上课程思政工作,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论文征集、优秀课程设计案例项目评选、思政课程“金课”评选等系列活动,分类建设、全科育人、百花齐放,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通过不同渠道、平台,将优秀实践案例汇编成册,并将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研究。建立课程思政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教案(课程分析)质量、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计教学效果。构建以校院二级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教学管理人员、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为主的度线上线下督导体系。建立教师、学生、督导专家等多元化评价主体,从组织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学生成长等五个层面内容实施评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通过德融课堂系列评选活动,迄今为止共评选出德融教学好教案353份、好课堂117个、好教师49人,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使专业课教学更有温度和深度,基本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向全校、全省乃至全国贡献了一大批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范例。 挖掘思政元素,努力促进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有两个关键点,即思政元素“如何挖”和“怎么融”。对此,学校确立了“明标准、建体系、究设计、重践行”的方法,四位一体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完成了从培养方案到专业课程再到教学设计的分级分层教学体系的建设。 明标准、建体系,树立不同学科领域的思政“样板”。编写专业指南,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标准,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设计指导。完成了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七大类的课程指南,以及诸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针对性指南的编撰。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究设计,提炼出“六结合、三融入”的教学设计模式。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要遵循知识逻辑和科学规律,杜绝生硬拼接,特别是“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现象。自“德融课堂”开展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中提炼出了“六结合、三融入”的教学设计模式。模式引导教师结合“学科发展、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亲身经历、实验实习”六方面,采用“类比法、切入法、情景法”三方法,将思政元素“分层、分类、分段”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不同学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根据专业性质,差异化地结合人文素养、修养、科学精神等元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要载体,在校园环境的营造和课余活动的设置中,亦增添了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元素,力求“不言之教胜于教”的效果。 重践行,紧随时代需要,将思政融合落在实处。为了使课程思政能够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对教师课程思政备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就以疫情防控为教学切入点,通过视频直播进行“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帮助教师全面挖掘、系统梳理蕴含在每一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将价值引领、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疫情期间,学校还开展了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优秀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深化“云”端“课程思政”,打造抗疫金课,构建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的双轨育人模式。 坚持资源共享,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校(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出版社、网络媒体、互联网企业等多方资源,为广大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进阶学习提供了海量素材和资料。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网站,发布主题沙龙、示范公开课、精品改革项目等,共学共用精品文化品牌。搭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资源库,为课程思政的探索发展呈现更多的“金课”案例,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截至2022年10月,网站访问量已超过156万人次。开发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小程序,内含培训、认证、作业、自主获取证书等功能,配合网站可为用户提供多终端访问的便捷服务,让学员在系统学习的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观摩示范课程。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黎歌表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数字化平台资源,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建设实现了产教研一体化,为课程思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此外,为创造更多元的交流机会,促进不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思维碰撞,学校在线上通过网络培训、教学督导、案例示范等方式引导教师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探索;线下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工作坊,开展名师讲坛、工作坊、沙龙等培训共百余次。精心遴选课程思政“名师”,培养课程思政培训师,并受到诸多高等教育机构邀请,开展讲座、报告等,带动更多教师快速成长。在积极推广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同时,注重总结提炼,汇编课程思政案例6部,出版编著41部、教材2部,发表课程思政相关文章65篇。其中《课程思政:我们这样设计》销量达3万余册。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通过系列扎实举措,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与积聚,扩大了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由校(院)牵头研制的山东省课程思政系列指南和教学体系,为各高校整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教育部高校思想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主任王学俭教授认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注重实践探索,动手早,形成了一批系统专业课程思政指南和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具有震撼性和说服力。 在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提高站位。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学校思想工作和思政课建设。在打造“大思政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只有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守正创新。高校应自觉提高站位,切实增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让课程思政更好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效。 一是充分发掘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有效载体的重要价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党建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学院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实现组织育人和课程育人的同向推进。二是进一步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习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坚定正确的方向,以思想建设的常态化引领,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引领和规划课程建设,以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提质创新的有效方法,指导具体的课程建设。三是在课程设置、思政教育范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规律,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理论体系。通过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凝练总结,找准课程思政改革的着力点,更好推进专业课思政教育落地见效。丰富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编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学科支撑,找准“大思政课”建设的切入点,把握好课程同现实的结合点,做到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开展,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的属性特点,明确教学重点与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增强价值引领、培育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年阶段作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想架构在此时往往未完全成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学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增强价值引领,为青年立志。 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合于课程思政中。课程思政需要增强意识,紧跟党的思想指引,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脑,赓续红色血脉。要用好“党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让党的历史入脑入心,促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实践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将课程思政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青年的文化自信,将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持久动能。要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的育人导向,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崇敬心,方能孕育出坚定的信念,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保持立场不动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浅显了解的层面,而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使文化基因根植于心。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要鼓励青年学生传承好中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传承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以“大思政”视角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内涵的转换体现了办好思政教育的理念更新和格局拓展。以大思政的格局做好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更宽阔的视野,还应注意从以下两个层面提质增效,将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引向深入。 加强在网络场上对学生的思想关照。大思政要求我们善用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从社会经验中获得精神滋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以及信息产业井喷式发展,网络大课堂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思想交锋日趋频繁,网络舆情瞬息万变,在引导层面,要守好高校的“责任田”。基于此,在课程思政的内容优化上,要紧跟青年文化潮流,追踪青年思想动向,用学生喜爱的语言,增强内容的渗透力;在形式上,要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技术和渠道,制作多元化、个性化的图文、视频等各种形态的媒介产品,丰富教学设计,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立足长远,培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大思政意味着大格局,要主动适应时代需求,让课程思政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当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不仅在社会道德、职业操守、科学精神等层面给予学生引导,更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胸怀“国之大者”,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寻找定位。树立典型,书写优秀人才的成长事迹,激励更多青年学子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出合格可靠的人,担负起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