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6尊龙凯时官网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麓山下的湖南师范大学,是以师范教育著称、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80年的建设,已成为特色鲜明、学术水平高、服务社会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综合性学科。目前,该学科点有专职人员38人,其中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以科学问题的探索和服务国家及地方发展为重点,瞄准国家和湖南省的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带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及趋势预测”、“带典型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洞庭湖流域水资源与水问题”、“城乡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和技术。 在过去5年,地理学学科点新增科研项目106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其他国家级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地方政府项目和委托项目77项;新增科研经费3900.6 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3465.2万元;出版专著1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8篇,其中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9 篇,被SCI收录15 篇,EI收录12 篇,ISTP收录9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6 篇;科研成果被采用14 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的科研奖励7项。 目前,学科已建成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z6尊龙凯时、土地资源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自然地理学获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在平台建设方面,“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实验室”获湖南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县域发展研究中心”获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南省教育厅示范实验中心,下设自然地理基础实验室、土地勘察与设计实验室、资源环境信息技术(GIS)中心等一些专业实验室。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人才资源作为教学、科研、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高校改革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依托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学科在不断优化、强化学科结构的过程中,实现了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层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会聚了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学术造诣深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形成了以谢自楚院士z6尊龙凯时、谢炳庚教授、章新平教授、朱翔教授、毛德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学科队伍。 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先后获得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竺可桢野外科学奖、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理论奖。谢自楚教授长期从事极地学、冰川学和冰雪水资源的研究。他与施雅风(中科院院士)等创建了中国的冰川学和雪崩学。他曾多次赴北极和南极考察,首创我国的南极和极地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特等奖1次、二等奖3次,省(自治区)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冰雪情缘》一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 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评价与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经济地理》、《农业现代化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标准模式示范研究”和“城郊农业格局和结构优化模式与技术研究”、湖南省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湖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以及60余项省部级项目、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完成的项目《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与水土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南省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长江开发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湘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和《衡南县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等三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