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 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提示:前三种评价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英、法、俄、美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才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他们都是非正义的。后一种评价是正确的。虽然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是非正义的。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次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它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好。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上课时节奏较快。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十月前的(二月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战争政策)、十月发生的原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了解《和平法令》及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引导学生结合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分析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体会历史定性分析法;从、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分析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认识十月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017年11月7日是十月胜利100周年纪念日。十月的发生地——俄罗斯在这一天组织了多场社会活动,纪念这一开创人类历史新的重要日子。并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进行礼炮齐射,以重现百年前该要塞开炮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起义信号的历史。 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的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爆发之间的关系。 材料展示:1913年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人均工业产量,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14—1917年,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至1917年,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1917年3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2)二月。(3)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或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归纳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十月爆发的重要原因) 提示:十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引发彼得格勒几十万群众反战,遭到临时政府的(七月流血事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起义,十月由此爆发。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反战运动高涨;(3)临时政府工农运动;(4)临时政府陷入全面危机,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归纳总结:(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2)胜利: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 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主义政策 提示: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扫除了以沙皇为主的封建势力以及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等势力,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提示:此话形象地说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了解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以后,这也说明十月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提供了斗争经验和政权范例。 归纳总结:十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实行余粮征集制:农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额上交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国家征收粮食时给农民一定的补偿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它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大掠夺;苏维埃政府实行的土地政策和战时主义政策,体现了苏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列宁说:“战争引发了,制止了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引发。从二月到十月,完成了由资产阶级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十月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为中国指明了方向。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历史要素;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掌握第一次大战后所形成的国际新秩序。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巴黎和会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会议”“《凡尔赛条约》是否真的是为了缔造的和约”“《九国公约》是否真正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等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性、侵略性和强权的本质;通过了解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和《九国公约》的实质,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法国:战争主战场在法国,伤亡人数达438万人,按人口损失来说是各国中最大的,战争期间的物资损失达2000亿法郎,一向以高利贷著称的法国负债累累,欠美国38亿美元。 英国:一战中遭严重削弱,伤亡212万人,军费超80亿英镑,债务是战前的10倍,其中欠美国就达44亿美元,走向衰弱,但仍有相当实力。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一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多,四年中工业产值净增380亿美元(翻两番),战时战后欧美欠美国100多亿美元,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战后最大的债权国,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以上,渐渐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设问:巴黎和会召开于何时?图一中“巴黎和会”的代表有哪些?图二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谁?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设问:这是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漫画中“五头怪兽”指的是谁?结合《凡尔赛条约》内容,解释漫画的含义。 提示:“五头怪兽”指的是英、法、美、意、日。根据《凡尔赛条约》内容可知,此漫画含义是把英、法、美、意、日五个国家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讽刺了英、法、日等国瓜分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归纳总结: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提示:1919年1月,巴黎和会提出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国际联盟机构,其实权被英法所控制,它实际上是维护英法等列强称霸的工具。 提示:(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归纳总结:《九国公约》的实质: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材料一:列宁评说:“《凡尔赛条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靠《凡尔赛条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提示:列宁和福熙揭示了“凡尔赛体系”的实质,他们的认识和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依靠《凡尔赛条约》所建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提示:这句话非常精准地揭示了《九国公约》的实质。《九国公约》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它实际上打击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它使美国的侵华势力不断膨胀,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因而建立其上的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期存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所以它无法消除战胜国同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一体系无法长期存在。 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但它极不稳固,充满了各种矛盾,而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新华社北京2018年6月8日电,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主席习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首枚“友谊勋章”,以表彰普京总统长期致力于推动中俄睦邻友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以及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中俄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归纳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 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他到苏俄访问,他看到了苏联的饥荒,也看到了其蕴藏的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特地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材料二:1921年,苏俄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自由处理。 提示:在列宁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当时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按政策规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这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到斯大林执政时期,哈默开采石棉活动有可能因停止实行新经济政策而终止。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准确的解释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设问: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图二回答: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重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原因: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建立: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设问:图一反映了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试以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为例加以说明。 (2)反映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工业化:过分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农业集体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包围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弊端,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的表现,主要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学生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式、特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非暴力”与“不合作”之间的关系,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异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领导民族运动的事例,感悟他们身上那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殖民当局采取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怎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如何?该运动在印度历史上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1920—1922年、193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提示:图一反映了1922年甘地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于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局的事件,甘地下令停止此运动。“手工纺织运动”实际上起到了打击殖民者、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的作用,但是它排斥西方物质文明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 提示:图二反映了1930年印度“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评价运动】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以开罗学生的反英为起点,出现学生、工人、商人罢市的风潮。后来,和平又转变为自发性的武装起义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背景;(2)反英运动;(3)埃及独立;(4)历史意义。 提示:1910—1917年,墨西哥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浪潮。起因是人民对墨西哥总统迪亚斯长期的统治普遍不满。期间先推翻了国内的迪亚斯政权,后挫败了美国的干涉,并最终取得了资产阶级的胜利。资产阶级为了稳定新社会秩序,巩固成果,于1917年2月颁布了新宪法。 (2)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运动的到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 本课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范畴,在教材中的地位相比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教师忽视对本课的讲解,讲解流于形式。 本来内容特别丰富的一课却弄得很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对本课同样重视,给学生补充史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讲故事,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材料一:时代呼喊变革,人民呼唤变革,就是在这一片变革声中,美国1932年大选年拉开了序幕。罗斯福与时任总统的胡佛对决。胡佛总统依旧坚持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而罗斯福说:“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他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最终罗斯福以472∶59的绝对优势胜出。美国人民选择了罗斯福,意味着美国人民选择了创新。但是罗斯福总统真的能引导美国人民从危机中走出来吗?当时很多人都是心存疑虑的,说他是一个瘫痪的总统治理一个瘫痪的国家。 材料二: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1)结合上述材料思考胡佛与罗斯福在化解危机的政策上有何不同。为扩大就业,罗斯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胡佛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完全由市场调节)。罗斯福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为扩大就业,推行了“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些措施出自哪一法规。如何看待“新政”中“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规定? 提示:《国家工业复兴法》。美国政府实施“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克服经济危机。但是,这些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材料展示:罗斯福……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罗斯福回应: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秩序的新应用。 提示: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和措施触及了一些资本家的利益,对垄断资本家追求最高利润进行一定限制,如《国家工业复兴法》中规定:“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提示: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积极影响: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消除危机。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它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不同体制和政策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体制创新和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采用对比的方法增加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加强了讨论的力度,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本课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技巧不够成熟,学生探讨深度不够,课堂的趣味性不够。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基本史实;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知道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严重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 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 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材料展示:在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我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神显灵,保佑德国。结果我的祈求灵验了,我要消灭法兰西,夺回因为1919年《凡尔赛条约》失去的国家、土地,以及应有的尊严。 提示:图片反映了希特勒掌权期间,大肆和犹太人的暴行;除此之外,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党;纳粹党乘机解散了工会;纳粹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等。 (2)材料反映了什么事件?为什么德军进军莱茵区之后的二十四小时,是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提示: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害怕德军的进军军事行动遭到协约国的攻击(或制裁)。 材料展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而且逐渐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尤为致命。 尽管当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但由于物价全面下跌,日本农民因此负债累累。与此同时,大量城市失业人口重新返回农村,这使得本来就贫瘠的农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祸不单行,1930到1931年冬春,日本东北地区遭受了五十年一遇的霜害,稻田八成受害,比常年少了四成收获,导致日本东北七县爆发了连封建时代都少见的严重饥荒。 一时间,饿殍遍地,卖儿卖女,甚至举家,导致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国计民生凋敝。深感的陆军将校把日本东北问题解决方案押到了中国东北上。二者虽在同一纬度线,气候条件也相差不离,但中国东北的农业条件却是日本东北无法比拟的。 (1)背景: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②对外扩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接着,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3)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提示:不同点——德国法西斯政权是骗取民众信任,依靠军队,组织纳粹党,通过选举方式上台;日本法西斯政权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利用军部控制内阁上台的。 认识——法西斯是、、侵略和战争的代名词,法西斯主义三大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内、对外侵略扩张是其共同特征;法西斯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注定要被人类所抛弃。(类似亦可) 在一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整,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强化了法西斯统治,最终挑起了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严重威胁。它告诉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本课讲述的内容是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分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而徳、意、日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可以说本课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鉴于学生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的生疏,教师可以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梳理清楚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猖獗的活动脉络,揭露法西斯德国的种族歧视及各法西斯国家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实行侵略扩张的暴行。最后小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知道雅尔塔会议以及德、日法西斯投降等史实;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发展过程,探究雅尔塔会议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能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战、攻克柏林战役以及美、苏、中参加对日作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势力;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材料展示: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提示:雅尔塔会议;图片中前排左起的三位人物分别是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进一步协调了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形式自主学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内容,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设问:日本法西斯是何时投降的?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苏是如何对日本作战的?日本投降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投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德、日、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轴心国形成,加上法西斯蓄意发动战争,准备充分。通过“闪电战”“偷袭战”等方式,在二战初期,法西斯侵略屡屡得手。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从此,反法西斯国家协调作战、相互联合,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本节课条理比较清晰,从七七事变、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开始讲解战争的爆发,到德军进攻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可以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态度与情感。 本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是给予学生问题讨论的时间尚不够充裕,学生尚没有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观点的碰撞比较缺乏。 温馨提示:在浏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3、4单元)”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2023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录取通知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3年录取通知书邮寄单号查询(十五) 黑龙江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录取院校投档分数线年黑龙江高考投档线年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次录取院校投档分数线现予公布 本文为各位高考生整理汇总了2023年高考四川数学(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四川数学(文)真题(含word下载),供各位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普通类录取分数线年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普通类录取分数线,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普通类录取分数线(九)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录取查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23年艺术类录取分数线日) 近日,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辽宁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湖北科技学院2020年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分数线省份专业名称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湖北表演221.21241.87228.35广播电视编导637.94700.97647.89美术学549.2569.2556.95设计学类547.6577.6556.84舞蹈表演233245.. 目前,广东、江西、四川等省已经发布了2021年高考报名时间,其中四川高考报名将在10月份进行,广东、江西高考报名将在11月上旬进行。其他省份高考报名时间预计也将在近期陆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