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开设为期两天的工作坊课程 ——《艺术教育的艺术:以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教育项目发展史为例》( -n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Documenta)。本次工作坊课程以全英文授课,课程形式多样,包括历史回顾、文脉梳理、案例研究、小组汇报和主题研讨等。期间,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陈淑霞教授和郑勤砚教授特别出席课程,与波克·西本哈尔女士以及同学们一起探讨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学们在为期两天的工作坊课程中,以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艺术教育和卡塞尔文献展,强化了“艺术教育是展览的一部分”的理念。同时,同学们了解了更多国际上的前沿理论,深刻理解了中德艺术教育之间的差异,为日后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积累了更丰富的理论知识。 本次课程中,波克·西本哈尔女士以卡塞尔文献展为实例,探讨了自上世纪60年代艺术世界发生巨变以来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德国的艺术教育理念在60年间的转向和变革。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她在和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老师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对中德艺术教育的异同进行探讨,希望能以此启发当下: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会有哪些机遇,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 第一堂课上,波克·西本哈尔女士以西方艺术教育现存的问题为引子,给大家介绍了德国的教育体制,并与陈淑霞教授和郑勤砚教授,以及在座的同学们展开了详细讨论:中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存在哪些相同的问题?波克·西本哈尔女士认为,对于包括中国和德国在内的国家来说,如何对艺术教育进行评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现在很多艺术教育项目只注重项目的开展,缺乏对项目成果的有效评估。但是,有效的评估建立在对参与者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项目评估,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波克·西本哈尔女士与陈淑霞老师、郑勤砚老师和王文婷老师合照,左起:王文婷老师,波克·西本哈尔女士,陈淑霞老师,郑勤砚老师 第二堂课,波克·西本哈尔女士用一部纪录短片向我们呈现了卡塞尔文献展公共教育理念的发展历史: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阿诺德·伯德(Arnold Bode)提出要把展厅变成让观众和艺术作品面对面交流的空间,使其产生联结和对话;而后,巴宗·布洛克(Bazon Brock)认为公众教育是展览的一部分,要成立观众学校(Visitor School),培养专业化的观众。同时,他提出“行为教学”(Action-Teaching)理念,并在卡塞尔文献展中加以实践,使观众和艺术作品之间产生有效的交流;其后,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观众也能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他的这一理念被运用到其在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七千棵橡树》当中。 在对前一天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之后,第三堂课着重讨论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2017年)和筹备中的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年)的公共教育项目。参与课程的十位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对上述两个文献展的相关公共教育项目进行阐述。波克·西本哈尔女士和在座的同学不断抛出问题,大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卡塞尔文献展公共教育理念的最新动向,并对公共教育项目的平等性、开放性、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后一堂课上,波克·西本哈尔女士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德国的艺术与文化教育系统。她强调,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彼此有侧重,但相互交叉。此外,她提出“艺术教育”(Arts Education)可以分为“艺术领域的教育”(Education inthe through the Arts)。前者希望教授和艺术相关的知识,使受众对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后者以艺术为工具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旨在提升大众的品味Z6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完善个人人格。她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以前者为核心,首先去强调对艺术本身的热爱和了解,同时警惕将艺术“工具化”的倾向。她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艺术教育的事业当中,将艺术之美带给大众。 波克·西本哈尔现任教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The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拥有教育学、哲学背景,曾研究斯拉夫语和德语。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教职后,她参与了“柏林文化创意产业管理”(Arts and MediaAdministration Berlin)课程的建设,后任同名研究所负责人。此外,她曾参与多个文化项目,如艺术教育节“柏林艺术之秋”(Arts AutumnBerlin)等。目前,波克·西本哈尔女士主要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出版机构管理,以及德国和中国、美国、土耳其之间的国际合作交流。